(转载自http://mel.xmu.edu.cn/supervisefile.asp?id=474) 吴俊文等人在南海北部及其邻近的珠江口采集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样品,并与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郑建主任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应用扇形场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SF-ICP-MS)(图1)测定了沉积物中钚同位素组成,根据239+240Pu浓度和 240Pu/239Pu的原子比的时空分布,证实了南海人为放射性核素钚主要源自全球大气核爆实验的大气沉降和美国于1952-1958年间在马绍尔群岛进行的地面核武器实验;并运用两端元模型定量计算了马绍尔群岛对南海北部和珠江口钚源的贡献量分别为68%±1%和30%±5%。 那么,钚是如何从约4500公里以外的马绍尔群岛来到南海呢?答案就是——表层洋流的长距离输运,这其中包括了北赤道流和黑潮。北赤道流位于赤道北侧,在北纬10度至20度间,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自东向西推进,形成洋流,同时也携带着马绍尔群岛释放的钚源向西北推进,紧接着由北太平洋西部海域的黑潮接手,其中的一小股支流,在途经吕宋海峡时进入南海并携带钚进入南海。